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论文成为现实!硕士生攻克陆地养虾难题……网友:真学以致用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新华国际头条”(ID:interxinhua)、“中国教育电视台”(ID:cetv1_education)、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微博@共青团中央、@观察者网

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他们投身科研、成就梦想;他们学以致用、回报家乡……这些中国青年,练就跑出“最好成绩”的强本领,在各自的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

小豆子,大营养
“妈妈,我还要一杯!”“味道真不错!”在东非国家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佩雅佩雅村,第一次品尝豆浆的孩子们兴奋地说。

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佩亚佩亚村村民品尝豆浆。


豆浆香醇浓郁、营养丰富,许多中国人的一天都是从早晨那份豆浆配油条开始的。而在坦桑尼亚的莫罗戈罗省,由于当地没有种植大豆的传统,豆浆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新鲜事物。

“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坦方团队现场演示如何制作豆浆。(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的团队2021年筹划与莫罗戈罗省政府合作开展名为“小豆子、大营养”的玉米套种大豆项目,并选取4个示范村、100个示范户进行试点。今年1月底,项目提供的大豆种子分批次分发至示范户,由项目坦方协调人、村干部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种植和管理技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5月底6月初,大豆逐渐进入收获季。

近日,莫罗戈罗省官员和项目坦方团队来到佩雅佩雅村和柯泰特村,用农大团队提供的中国豆浆机,培训当地村民制作豆浆。村民们都对豆浆的味道充满好奇,而品尝后纷纷赞不绝口。

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助理行政秘书罗萨莉亚(右)给佩雅佩雅村“2022年度最佳大豆种植户”颁奖。(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柯泰特村村民亚当告诉记者,虽然今年上半年旱情影响了大豆收成,但“豆浆很美味”,他打算明年将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到2.5英亩。

佩雅佩雅村村民那索罗收获了约400公斤大豆,他满怀期待地表示明年将继续种植大豆。

说起为何在坦桑推广大豆种植,李小云告诉记者,玉米是坦桑尼亚老百姓的日常重要主食,虽然口味好,但缺乏人体发育所必需的色氨酸和赖氨酸等营养元素。大豆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高。坦桑农民本身有玉米套种鸽子豆的习惯,用大豆代替鸽子豆,可以有效改善当地饮食的营养结构。

“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坦方团队和村民在坦桑尼亚田间观察大豆生长情况。(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套种示范村农民收获大豆。


中国农大自2011年起就开始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合作,开展以玉米增产增收为核心的“小技术、大丰收”项目,将玉米密植增产的“中国经验”传授给非洲农户。从2011年只有一村一户加入,到如今推广至十余个村庄、超过千户,参与者的玉米收成平均翻了一番以上,当地农户们增加了收入,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情况都有所改善。“小技术 大丰收”项目还曾入选联合国南南合作最佳案例。

李小云教授指导当地农民种玉米。

新冠疫情中,农大团队仍在线上持续推动农业合作项目,坦桑尼亚项目团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完成了从起草项目方案、购买和分发良种化肥、组织培训示范户、项目跟踪管理等所有流程。

2018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团队与坦桑尼亚合作团队合影留念。(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从“小技术、大丰收”到如今的“小豆子、大营养”,玉米密植增产与玉米套种大豆,都是中国农民长期应用、简单且富有成效的实用技术,也是李小云团队希望同坦桑尼亚朋友分享的中国经验。

曾任莫罗戈罗省助理行政秘书的慕康果告诉记者,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学者像中国专家一样,不辞辛劳地帮助一户户农家。

历时三年

上海硕士团队攻克陆地养虾技术难关

在上海崇明,有个养虾工厂。与传统土塘养殖相比,现代化养虾方式产量更高、且不会造成污染,耗水量仅为1/10。



研究三年!他们陆地建厂养虾

陈伟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他与同学一起从事水产相关工作。

研究生搞养殖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陈伟指出了现在土塘养虾普遍存在的问题。

视频中立伟为化名。

但是在他所在的上海崇明养虾工厂里产出的虾不仅虾壳更薄,吃起来更鲜甜而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耗水量仅为传统养殖1/10,技术成熟后,内陆也能养海水虾!


说来简单,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在大部分同学转行的情况下,陈伟和团队坚持从事水产养殖研究,历经三年才取得了这样的成果。

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卓诚专门发文点赞,认为“一线科研相当辛苦”,这个团队能坚持下来已实属不易。


导师:他的毕业论文成为现实

陈伟的研究生导师,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谭洪新教授告诉记者,陈伟是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循环水养殖技术与系统工程实验室实验室2015级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组成生物絮团养虾团队,开展中试规模的生物絮团养虾技术开发。
陈伟和同事用水下机器人观察对虾行为学。

对于陈伟团队的这一成果,谭教授认为,生物絮团养虾有很多优点,但要维持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就需要技术人员有系统性思维能力,动态维持养殖系统的稳定性。他们现在的成功,是三年的不断努力,不断试错,不断优化的结果。
谭教授表示,陈伟将自己的毕业论文《功能性生物絮凝系统的构建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变为现实。


“我本身是从农村出来的,也想着未来要回到农村、做点实事,所以当时选择了水产养殖这个专业。”陈伟对记者说。
陈伟希望能继续提升工艺水平,把虾的养殖做到稳产、高产;技术成熟后,是可以在全国布点的,给行业提供新的养殖解决方案,以后也可以给活虾供应稀缺的内陆、北方地区带去更健康优质、平价的活虾。
我国水产养殖也面临现代化转型。在新农科背景下,科技赋能水产养殖,我国水产养殖业一定会朝着生态化、工业化、智慧化方向发展,陈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进入水产养殖行业,投入新农业的建设中。

24岁“矿二代”返乡种田

用现代农业技术助农增收


1998年出生的冯益广已经慢慢习惯“农民”这个新角色了。皮肤晒得黝黑,下地干活时,戴个大草帽,但天气炎热,还是会不停流汗。他最长一次在地里呆了15个小时。
学市场营销专业的他是不折不扣的“矿二代”。白云村盛产萤石,萤石是氟利昂的主要原料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当地发展矿业企业,2007年开始,他的父亲冯康生瞅准商机,开了家矿产品加工企业。
常年开采萤石,给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在冯益广儿时的记忆里,白云村就是“黑云村”——空气中飘着灰尘。当地干部群众意识到,“吃自然饭”的路子走不通。2014年起,广德市开始集中整治矿山,冯康生响应号召关停矿厂。
2019年起,广德市打造高标准农田项目,进行农业新技术推广,白云村两委牵头协调土地流转和整治,将村里2000余亩土地集中管理。冯益广便和冯康生一起把地承包下来,进行油菜和水稻轮种。
刚开始,冯益广有些犹豫,他担心农活又脏又累,自己难以胜任。
父子二人承包的农田航拍。(受访者供图)
在父亲劝说下,他开始查阅资料。他了解到,家乡发展农业势头兴起,且现代农业都是机械化运作,他动了心。2019年底,冯益广返回了白云村。跟着村干部去土里捡石头,平整土地。
随后,他一边跟着老农民和专家学农业技术,一边自学机械农业知识。购买了一台植保无人机来喷洒农药,仅一周就学会上手操作。随着无人机技术升级,他更新知识,学会用无人机播种和施肥,还自学财务管理、选种等知识。
2021年7月,受台风影响,农田大面积受淹,秧苗成片倒在淤泥里。冯益广急得整夜失眠。好在村委会和县里农业部门伸出援手,加强灾害防范技术指导,联系保险理赔。
“农业生产受天候影响大,不确定因素多,用新技术、新手段来抵御不确定风险。”那一刻,望着稻田里七倒八斜的秧苗,他下定决心成为一名“新农人”。
细心的他计算过,人工播洒农药,从早到忙晚只能覆盖50多亩,应用了无人机以后,6个小时能够喷洒400亩田地。
当地农业部门组织的各类技术培训,冯益广场场不落。今年,他经营的农业公司引进无人机及拖拉机、插秧机等机械设备,一有时间,冯益广手把手教农民操作机械,改变他们传统的农业观念。目前,公司有十位长期工人和二十位短期工,都是当地村民。
操作无人机受风速影响,会造成喷洒不均匀,他挑太阳落山以后干活,经常忙到夜里12点,凌晨两三点起来继续干。公司经营的土地来自9个村民组,分为三大片区域,冯益广和父亲经常一跑就是一整天。

冯益广和父亲冯康生(左)农机旁。(受访者供图)


周围有人鼓励,但是也有人会开玩笑质疑:“这事哪是你能干的,还不如多请几个人,你舒舒服服待在办公室里多好。”
冯益广没放在心上,反而更用心投入事业,他自学了解病虫害防治知识、除草、选种,知道什么时节该干什么。“不敢有一点懈怠,也不能投机取巧。作为年轻人,自己不好好干,怎么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呢?”

冯益广和父亲冯康生在田间地头操作无人机。(受访者供图)


“以前农民承包土地,抱着小农生产的理念,每人种一小块地,不成规模。去年亩产水稻达1200斤,村集体收入增加20万元。龙头企业做农业,能给农民带来土地租金收入、用工收入,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白云村党委书记卢萍说道。
习书记邀请我们返家乡搞农村调研

1983年12月,曹兵海作为河北农业大学的正定籍大学生,和其他正定籍大学生一起收到了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的来信,开启了一段与习近平近距离接触的人生历程。





河北农大全体正定籍的同学们:
你们好!
玉兰同志曾同我谈过你们的情况。我作为在你们家乡任职的县委书记,过去对你们一直关心未及,深感抱歉,望得到谅解。
我想,当同学们课余饭后,晨明夜静之时,一定是非常挂念家乡的。这里我想高兴地向大家报告,今年以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建设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初步测算,今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可达18200万元,比去年增长28%;工业总产值可达8755万元,比去年增长35.7%。以同学们最关心也是联系最密切的农村而言,可以说是全面大发展。今年粮食亩产1300斤,总产可达42700万斤,比去年增产16%;棉花预计亩产160斤,总产可达2240万斤,比去年增产81.8%;社队企业两级纯收入可达2200万元,增收11%;社员家庭副业纯收入可达6400万元,增收12%;全县可分配总收入可达17300万元,增长42%;社员人均收入(含集体分配和家庭副业)可达380元,增长25%。上述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目前,我县的经济工作已经逐步纳入商品生产的轨道,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机构改革等其他各项工作都在顺利开展。可以说,依靠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个政通人和、百业欣欣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困难,有阻力,有缺陷,不可能尽遂人意。特别是在农村,文化落后、科技落后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陈旧的小生产经营方式的束缚并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而要改变这一切,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大农业,靠什么?很关键的一条就是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就是靠掌握这些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虽然“科技热”的浪潮正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人才更不足啊!农村迫切需要农大学生,农大学生同样也离不开农村。可以说,家乡的40多万父老乡亲都在翘首以待,盼望着你们早日以优异成绩成就学业,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挑梁扛柱,竭智尽才。
古人“十年寒窗”,是为了金榜题名,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这一套陈腐的观念,当然为我们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所不齿。相信同学们都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都有着奋发图强、献身四化的远大志向,一定是不会辜负这“黄金时代”的宝贵时光的。
祝同学们学习顺利!你们的同志  习近平  1983年12月18日



1984年夏天,习近平邀请正定籍大学生回家乡调研,曹兵海积极报名,利用暑期回到正定开展了一次调查研究。这次调研中,习近平对大学们的谆谆教诲,不仅使调研获得了成功,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他一辈子。


在讲到学习时,习近平说,我们学东西要学无止境,所有学到的东西都是有用武之地的。学习的同时要想办法应用,在应用中再总结,再用于学习。搞这种乡村调研,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在谈到如何调研时,习近平强调,调研不要只看表面的东西,而要通过表面的东西发现背后的机理,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就一定会用到大家所学的知识。
习近平在正定时,曾在《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知之深  爱之切》一文,文章写道:“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
当年一起聆听习近平同志来信的1984届至1987届河北农业大学正定籍的51名大学生中有26名回到正定工作,他们大多是所到部门分到的首位大学生,他们所学更是涵盖了农学、农经、农机、牧医、植保、园艺等各个专业,如今大都在当地农业、畜牧、林业等一线部门独当一面。他们当中,走出了多位石家庄市、河北省乃至全国的专家。比如,河北省农业厅总兽医师冯雪领、石家庄植保站站长李润需、正定县委常委祁立广、植保专家王金凤、小麦专家仝建伟等。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着青年学子,在百忙中也忘不了通过书信与他们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给青年学子回信,勉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尺素传厚望,让我们一起重温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殷殷嘱托。

编  辑丨李之媛校  对丨贾昕萍校  审丨贾文程值班编委丨刘 斐
点亮“在看”,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